在古田会议纪念馆的玻璃展柜里,一张略有破损的手刺静静诉说着一个纪律如铁的故事。手刺纸张虽已泛黄,但墨迹却仍然可辨:“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二支队司令部军需长罗化成,福建长汀”。这方寸纸片背面,是一位人在烽烟年月顶用生命书写的动听华章。
在革新战争年代,部队和当地的物资反常匮乏,“军需长”这个职务可不好当。要让部队没有后顾之虑,就必须想尽办法保证部队的后勤作业。一颗子弹、一个铜板、一根棉丝,在军需长眼中都分外宝贵。罗化成,这位军需长因严格执行纪律,令人敬畏不已,被官兵称为“‘心如铁石’的军需长”。
罗化成,1895年出生于福建省长汀县南阳区南山村(今上杭县南阳镇南阳村)。他父亲是位医术高超的中医。少年罗化成跟从父亲学医,悬壶济世的仁心在他心中生根发芽。1927年,当革新的星火在我国大地燎原时,这位村庄郎中决然参加我国,将医者仁心升华为革新理想,成为长汀县委前期领导人之一。
自参加革新后,罗化成就将军纪视为心中不可逾越的铁律。一次,部队暂时驻守在村上,一位老乡送来一只老母鸡,兵士见却之不恭便收下了。他得知后,严厉批评兵士道:“军纪你忘掉了吗?这是违纪行为。”兵士听后自知理亏,垂头认错,将鸡送还老乡。
罗化成日子节省,对自己近乎严苛。为了把不多的津贴费省下来给兵士们买药品,他的牙刷简直被磨平了,还舍不得换。因为长时间营养不良,罗化成弱不禁风、身体虚弱。他到部队检查作业,战友王培臣见他身子日渐消瘦,便买了鱼、肉请他吃。他温文而坚定地回绝道:“我不喜欢‘特别’,你吃什么,我也吃什么。”
1937年7月,罗化成受命回闽西南作业,先下一任新四军第2支队军医处主任、军需长等职务。罗化成常常深化连队,和兵士们同吃同住,关怀他人胜过关怀自己。1938年1月,新四军第2支队受命在龙岩调集,预备开往苏皖抗日前哨支队后方留守作业的罗化成带领部分新四军官兵深化连城新泉、芷溪一带乡村,宣扬我党的抗日建议和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因为长时间的游击战争和艰苦日子,罗化成积劳成疾,心脏病不时发生。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司令员陈毅曾多次劝他去后方养病,他总是婉言谢绝,持续带病坚持在抗日前哨作业。陈毅亲热地用“留得五湖明月在,何愁无处下金钩”这句古诗劝他。他幽默地说:“现在正是抗战关键时期,奋斗需求我,不正是‘下金钩’的时分?”1940年2月27日,罗化成心脏病复发,经抢救无效在江苏溧阳去世,终年45岁。
那一天的溧阳北风啜泣。新四军在溧阳举办吊唁大会,悲痛吊唁这位把终身献给革新的忠实兵士。
今日,当咱们注视这张手刺时,似乎能穿越时空,看见一位瘦弱却挺立的“军需长”的身影,在崇山峻岭间奔波,在刀光剑影中据守。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心如铁石”——那是对准则的据守、对纪律的敬畏,更是对崇奉的执迷不悟。这种精力,好像闽西的红土地相同厚重,好像武夷山的丹霞一般永久。